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 > 高考复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如果说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那么知识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如果说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识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起步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1)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电影传到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2、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即使在这些大城市,受生活水平限制,也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

(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

(1)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3)仅仅过了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意义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

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背景)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3、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二、实施“新政”

1、特点

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2、措施

(1)金融: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2)工业: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社会福利: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5)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三、新政影响

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

(1)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2)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

(3)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

3、经济危机的表现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概况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2、特点

波及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破坏性强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3)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内容

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2、措施

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3、结果

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积极: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凯恩斯主义盛行

2、表现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3、变化

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内容

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4.历程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2)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5.评价

(1)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3.影响

(1)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

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2.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O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

3.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如果你需要在线作图,30gk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作图网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TAG: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47861.html

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相关推荐